在加拿大读法语私校初体验
在加拿大读法语私校初体验

在加拿大读法语私校初体验

原创,请勿转载

九月和十月博客基本停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娃适应上学的过程中。加上冬季就快来临(卡尔加里每年十月底开始下第一场雪),愈发珍惜可以只穿一件衬衣在外面瞎逛的日子,即使只是在城市公园里散步都会感激涕零同时感慨好景不长,根本不会有心情跑到地下室码字。现在温度降到快零下30度,一年一度的holiday season到来,时间仿佛也因为低温而走的慢了一些,喝杯热饮复盘夏秋的时光,内心的温暖大概也会流失的慢一点吧。

年初时我们分享过在加拿大选择私立学校以及入学面试的一些经验。度过短暂的夏天,九月份开学转眼就到,一直到十月底学校放秋假,很快两个月过去。不夸张的说,九月十月我们是在各种忐忑,不舍,担忧,惊喜中度过的。现在娃已经完全适应了上学的节奏,短短两三个月也肉眼可见许多成长和变化,这里就简单记录下这几个月的历程和对学校的一些观察吧。

如何应对新冠

9月初,加拿大的第四波疫情开始肆虐,阿省卫生官觉得75%的疫苗接种率足以应对,没有重新实行第三波结束后撤销掉的封锁和限制措施。后来疫情一度告急,卫生官出来打脸道歉,同时祭出可怕的重症分流制度(即根据病情决定哪些人要救哪些人不救),虽然最后疫情放缓没用上,但这一波阿省成功跻身加拿大疫情最严重地区。即便如此,全省学校依然正常开学,这让一年多来极其谨慎的我们极度焦虑,但又确实到了“不把娃送学校就会影响他长期社交能力发展”的时刻,就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娃所在的学校有5个学前班,每个班有十几个学生,且学前班在一个单独的建筑里,和中小学分开。平时接送,5个学前班分5个门出入,这样基本上把大规模传染的概率降到了最低。老师、工作人员和除了学前班以外的学生在学校都要佩戴口罩。对于学前班的学生,则要求家长每天送小孩上学前在网上填报健康检测表,有任何症状都不能去上学,目前看来家长们基本遵守这样的规定。如果学校有人测出阳性,校长会发邮件进行通报,还算是透明,目前为止学校通报过大概六个案例,大部分是中小学那边的,没有停课,也貌似没有扩散开。总的来说,即便政府部门不作为,学校对于新冠疫情依然高度重视,这让我们稍微安心一些。

学前班都教些啥

每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教学以及跟进每个小孩的进度,班主任还配备有好几个助手负责小娃娃的各种日常,比如陪上厕所,换衣服换鞋,零食和午饭,安排午睡,做各种活动的准备和收拾工作等等。除了这些,学校图书馆馆长每周来一次,每次来都带几本书讲讲故事。虽说是全程法语沉浸式教学,但学校还安排了一位英文老师每天到班上两个小时,让小娃娃们也同时学一些英语的基础。这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小孩来说很有帮助。不过根据过来人的经验,因为大部分在这里读书的小孩母语是英语,他们在一起追逐打闹的时候都用英文交流,所以英语最终还是会自然地成为他们的第一语言,不必担心小孩英语跟不上的问题。

学前班没有什么很系统的科目要学习。从娃平时回到家的表现,可以大概猜到主要是用法语教数字,图形,颜色,动作,问候语一些最基础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法语歌、传统故事、以及各种手工。下图是娃在感恩节的时候第一次把做好的手工带回家 – 用小手掌印在纸上,拇指印是火鸡的头,其他手指印沾上羽毛,还挺活灵活现的。秋假前最后一天去接娃,老师拿过来一大本子,里面是娃这两个月在学校做的所有手工的集锦,老父亲老母亲翻了又翻,简直爱不释手。

适应和过渡

这可能是所有第一次送娃去学校的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吧 — 娃哭的厉害老师会安慰吗?娃上厕所老师会帮忙脱裤子吗?娃的饭盒老师会帮忙打开吗?学校对娃独立程度的要求是怎样的?(学校明确说明的只有一条就是已经potty train了,至于其他也没说那么细)

听说以往学前班新生入学,学校会组织一次烧烤,让所有新生家庭参加,互相认识。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允许家长陪同,让小孩子知道学校是个安全的环境,老师是可以信任的。但因为新冠就全取消了。虽说是法语学校,但刚开始老师还是会用英语沟通,但遇到连英语都不说的我们家娃,娃听不懂老师的指示,老师也不明白娃的诉求,就很有挑战了。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从隔壁班“借”来一位说中文的助手,每天上午在这个班专门关照我家娃,带着娃快速弄懂并跟上每天的日程。但这样安排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娃太过依赖这位讲中文的助手了,所以班主任又慢慢缩短讲中文的助手过来照看我家娃的时间,同时班主任和她自己的助手也跟着学了几句中文,或者用手机做简单的翻译。搞笑的是,我家娃以为这些老师一夜之间都学会了中文,就开始和她们念叨许多东西了,但起码,破冰是成功的。还有,一开始老师鼓励娃带着他们喜欢的毛绒玩具去学校,起码哭鼻子的时候有个安慰,而当娃慢慢适应和融入到日常的活动中,老师就偷偷把毛绒玩具藏起来。刚开始一个多月里,娃在学校的每一张照片,无论什么活动都有他最爱毛绒玩具的身影,但在大概两个月后,就再也没看到了。

每天我们接娃的时候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反馈,比如一开始不愿意去学校的厕所导致尿了几次裤子(这个后果很严重,如果两个月都不适应就可能会被退学了),好不容易愿意去厕所了又溅到满地都是,娃遇到什么挫折就大声尖叫,睡觉不能自己睡/到操场不能自己玩,需要老师抱着等等。我们收到老师的反馈,回到家对娃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样子一点点磨合,几个星期下来竟然克服了许多难关,比我们预期的要快很多。

不得不说,老师的耐心、细心且专业让本来忐忑的我们觉得安心和鼓舞。每天班主任和助手都会蹲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放学时又把东西都整理好,帮娃把衣服穿好一个个带出来交给家长。一开始娃不怎么吃午饭,剩下的曲奇甜点老师会打包放进娃的书包里给带回家。知道我家娃爱唱歌爱听歌后,老师让我们把娃熟悉的音乐传给她们,她们去学,需要时唱/放给娃听。

比较私人的东西,老师很尊重家长的意见。比如,第一天我们是让娃戴口罩去的,后来估计哭的不行,老师打电话来问能不能把口罩摘掉,有没有备用的;有一天娃尿裤子尿了两次,备用的裤子用完了,老师又打来问能不能用其他小朋友的裤子,等等。

成长

娃的适应能力比我们想象中强太多,本来心理预期是会有两个月的挣扎,后来发现最艰难的只是第一周,后面就是肉眼可见的快速成长了。到了第二个月,娃生病错过一周,竟然还有点想念学校。虽然送进学校时还会哭,但我们走后基本就不再哭了。开始学习到很多新东西,会用法语数数,会从周一数到周日,会唱好几首法语歌,懂得用法语说一些字母,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有一天放学我们去得早,远远看娃在操场上玩,因为他不敢玩滑滑梯,老师会抱着他或牵着他手一起滑,滑下来和他击掌。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很是温暖。

慢慢的,我们得到的反馈,不是娃哪里要改进,而是各种惊喜。比如老师经常说娃很特别,虽然还不会主动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但他自己捣鼓的东西反而总是引起其他小朋友注意,比如把地上的落叶塞进交通锥(雪糕筒)里引得其他小朋友纷纷效仿,比如总想着开教室的门会被其他小朋友制止(人家娃怎么就那么懂事),比如因为他喜欢跑到其他班去溜达和好奇张望所以所有班级的老师和学生都认识他(平时接他放学,总有各种哥哥姐姐看到他喊他的名字),还比如好几个学生家长说他们家娃很喜欢我家娃,估计是因为他比较另类吧。。。还有一件趣事,每天中午老师会先上饭菜,把甜品水果放一边,娃会在吃几口饭菜后就指着甜品水果跟老师喊“Yes,Yes”,示意主食吃完了可以吃那些好吃的了。。。当然从这也可以看出,即使语言仍然是个障碍,但娃是真正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会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了。

后记

看到娃每天在成长,我们很欣慰和释怀,非常感激学校和老师给予他特别的关注、资源的投入以及巨大的耐心。在异国他乡,本来儿子生活的世界里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加上疫情,连去外面人多的地方闲逛都几乎没有。从来没有和我们分开半步的儿子变的非常怕生,而且因为我们日常讲中文,他一听到我们打电话或和邻居聊天讲英文,都会非常抗拒甚至尖叫。加上大动作发育相对落后,不像其他同龄小孩那样上窜下跳,我们很担心他适应不了这种突然的转变。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们自己也和娃一起成长,起码我们学会了放手,学会了相信娃的适应能力和学校的专业。

以此与各位做父母的读者共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