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加,哪里看病最难?
中美加,哪里看病最难?

中美加,哪里看病最难?

原创,请勿转载

如果你问我,到了北美之后第一个让我觉得很震撼的体验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告诉你是第一次在美国看病,而且因为很新奇,我还清楚记得那一个小时里面的整个流程和诸多细节。

  • 到诊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前台登记,然后坐在前厅等待。墙上有电视,桌上有杂志,等的人不多,周围非常安静。
  • 过了一会,护士喊我的名字,把我领进一个小房间,问询个人基本信息,量身高,体温,血压,然后询问和记录症状。
  • 准备工作完成,护士离开房间,医生进来,一番更详细的问询和检查,电脑键盘上一顿敲击,和我说要验一下血。
  • 接着护士又进来,带了整套抽血工具,几分钟时间帮我抽好血样。
  • 接着就是一个人百无聊赖的在小房间里等20分钟,直到医生进来,聊了下化验结果,给我开了点消炎药,问我住的附近有什么药房,直接把处方发过去。
  • 等我到药房的时候,也不用下车,直接走drive-through也就是开车取药的窗口,领药,付钱,完成。

仔细想想,这就是一个很“闭环”的体验。在美国和加拿大,病人在进医院或诊所门的那一刻,路线和流程都已经规划好,而且一般有护士一路带着完成整个闭环。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只见到医生和护士,等待时呆在独立的小房间里,所有基础的检查包括抽血心电图,都是护士和医生来到病人所在的房间进行,而不像在国内的大医院病人拿着医生开的单子跑几栋楼去不同的科室;对于需要独立空间的设备比如X光,也会有护士带着到更衣室换衣服,进X光室,拍好片又带回小房间。整个过程中基本不会和其他病人有交集或打照面,和在国内一人看病群众围观的奇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把镜头往后拉,更宏观的看看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系统。

首先,和中国一样,紧急的情况下直接去急诊。美国和加拿大的急诊室不可以拒绝接收伤病严重的病人,不管病人有没有钱,从哪里来。护士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来安排看病的先后顺序。如果当场能解决问题,离开前护士还会根据情况,帮忙约相应的专科医生,或者让病人约自己的家庭医生做跟进和复诊。如果情况严重则会直接安排转诊住院。

如果不是紧急情况,一般来说这边的人不会直接跑医院找专科医生,而是定期或者对健康有疑虑的时候找家庭医生做初步的检查和诊断。普通情况家庭医生根据病情直接进行处理,比如开个检查的单子,开个消炎药,清个耳道,切颗痣之类的;遇到比较复杂或专业的情况则转介到专科医生那里。家庭医生起到医疗系统里初步诊断,治疗常见病,并对复杂疾病的病人进行分流和缓冲的作用。这样由专业人士来进行协调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效率。

当然,好的服务和流畅的看病体验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在美国就是钱,在加拿大就是时间。

举几个美国看病贵的例子:

  • 家人从中国过来探亲,才刚到就发现便血,送急诊,做了肠镜切了息肉,在医院住了一个晚上观察,问题不大就出来了。后来收到的账单费用大约三万美元,要知道美国普通工薪阶层的税前年薪也才七八万。
  • 朋友的朋友急病或出车祸不敢叫救护车,因为几公里的路要收几千美金。
  • 配眼镜需要专业眼科医生验光,一次$100左右,隐形验光再加$50。(什么?国内不是买眼镜免费验光吗?)
  • 一次常规超声波检查$250,如果是特别的情况,诊断意见另计,也是大概两三百美元的样子。
  • 拔个智齿,最正常不复杂那种,$300。

最要命的是,医院和诊所不会事先报价让病人决定用不用他们的服务。既然来了,医院也不先收钱,该治治,过一两个月病人收到账单就,surprise!

美国的医疗费用如此昂贵,医疗保险就显得额外重要了。如果你是一个打工人,一般可以加入公司提供的团体保险计划。这也算是个公司福利,据说公司会帮员工付大概一半的保费,剩下的就从员工的工资里扣,一个有小孩的家庭每年大概要付$3000,每次看病可以报销60-90%不等,也就是自己还是要付一点,整个家庭在保险年度内自己付的钱累计超过一定额度,比如$6500,则后面的费用就100%报销了。这样的保险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基本就是交的保费越高,看病自己掏腰包的钱就越少,反之亦然。对于低收入人群,美国联邦和州共同拨款提供联合医疗补助计划,俗称“白卡”,也就是免费或低成本的医疗保险。

再看看加拿大的情况。众所周知,加拿大全民享受免费医疗保险,即所谓的看病免费,有些省甚至还把医疗保险项目开放给长期居住拿工签和学签的外国人,毕竟这些人群也是在加拿大贡献税收的。但全民免费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缺点一大堆,比如个人税赋变重,有事没事谁都可以看病导致医疗资源极度紧缺,甚至频繁挤兑,真正需要治疗的人则往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 约家庭医生一般最快也要一两天后,有什么突然但又不危及生命的病痛,就很手足无措。
  • 有一次带小孩去儿童医院的急诊室,足足在那里坐着等了8-9个小时才轮到,而且医院的系统落后,还不能用手机领号等差不多到了再通知过去,一大群人在那里干等,增加各种交叉感染的风险。
  • 朋友一个简单的疝气手术,等了9个月才排上。
  • 另一个朋友膝盖后面的韧带撕裂,要做手术,等了6个月,韧带都长好了,到手术的时候需要把长好的地方破坏了重新接。

由于需求极高(免费嘛),供给又少(因为培养一个医生的时间非常长,一般到35岁了才开始执业,加上家庭医生赚的也不多),在加拿大找一个家庭医生其实非常的难,更别提想附加一些条件,比如:诊所离家近,不提供walk-in没有太多杂七杂八的人,崭新干净,有网上预约系统,医生会讲中文,女性希望找女医生等等。

即便找到医生,病人也很难得到全面的关注。看家庭医生一般就是15分钟,家庭医生也只会提供非常有限的诊断,比如开血检尿检和超声波的单子,要求做个X光都很难,因为医生根本没时间帮你写案例来证明你确实需要这个。手术医生见病人也就是5分钟的事情,让你签下生死状,下一次就是手术台见了。中间打电话想咨询一下,不好意思医生在做手术,预约个时间吧,不过最快的预约要一个月以后了。手术后的回访,还是5分钟,而且要手术后两三个月才约上。

最后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医疗,人口这么多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老百姓可以很及时的看得起病(医保),个人认为也算是了不起的一件事。近几年风气也在慢慢变好, 人与人之间更注重隐私更互相尊重,医生也不敢或不愿收红包,越来越多的服务和药品纳入医保范围,等等。因为很久没在中国居住,不便多说。

最后,分享我听过的一种说法,医疗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 成本,效率,质量,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大概也只能勉强兼顾到其中两个,而落后国家可能三个都做不好。中美加三国,似乎刚好各自在其中两个方面比较强,算是侧面印证这个比较粗糙的说法吧。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如果是你,你会pick哪个国家的做法?

想和不写代码的大厂斜杠青年聊留学和移民,

欢迎微信【乐享加拿大】私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