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Life Separate, 才算真正Balance
Work/Life Separate, 才算真正Balance

Work/Life Separate, 才算真正Balance

原创,请勿转载

来北美之前,我在外资银行工作过六年,本来以为自己受外资公司文化熏陶,应该能比较快适应北美的节奏,但刚开始上班那段时间还是感受到很多的文化冲击,下面就来随意聊聊。

午饭

在国内每到饭点,一呼十应,在公司附近,甚至开车从浦东到浦西找餐厅吃饭是常有的事(听说还有单位允许午睡?!)。在北美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想约同事一起干饭快速建立革命友谊,却屡遭拒绝,基本给我的回答就是中午有事下次吧,吃过了,或者我中午不吃饭。后来我慢慢观察,发现这边上班的人中午基本都是在自己座位上一边工作,一边默默的啃一个三明治或一盒色拉。后来知道他们一来避免摄入太多碳水下午容易犯困,二来他们就想尽快干完活回家。当然,有时候整个组还是会聚一下餐,或者如果提前和同事约好时间,抑或在公司餐厅碰到,坐下来聊几句也是有的。

上下班

北美的上班时间普遍灵活,也没见过设上下班打卡的,只要没有什么重大的会议,上下班时间很自由。于是你会看到有些老同志早上六点多就在发邮件,下午三点就下班去接小孩或者看小孩参加的球赛了,也会看到90后00后未婚人士九点十点才到公司,奋战到天黑(怎么突然感觉从几点上班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年龄段?)。至于因为受到 peer pressure 不得不假装加班的行为很少,在结果导向的环境卖苦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被认为效率低下或者能力不足。也因为这样,一个星期在家办公(Work From Home)两三天也不需要跟经理报备。大家都形成一个默契,有开大会的时候尽量到公司,但开会时还是会把远程会议打开让WFH的人加入。

Work/Life Separate, 才算真正的 Balance

北美的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个人觉得这才是实现 work life balance 的前提。下班和休假了基本不需要看邮件跟进工作上的事情,老板基本也会帮忙挡住,说等谁谁回来了再说,或者老板自己搞定。有家庭的人下班就是接小孩回家陪小孩,一年里主要休假都用在寒暑假,可以陪小孩参加各种活动或者旅行。单身的人单独形成一个圈子,下班去酒吧或者节假日到某个人家里开个派对。因为北美的纬度很高,大部分地方冬天日照时间很短,所以显得夏天特别珍贵。有些公司因此会有 summer hour,比如周五下午尽量不要有会,活干完的人就下线自己找乐子去。有些创业和科技公司提供 unlimited vacation,也不限制年假的天数了,把活干好就行。(即便是我们公司有明确的年假天数,老板也私下跟我们说不用太纠结政策,需要休假就去,但不要在HR面前太张扬就行)。至于备受诟病的女性产假太少,其实很多科技公司都与时俱进,允许让产妇休120-180天假,对男性员工来说,陪产假也有90天甚至更多。(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投行会计师等拼命职业不在此讨论范围)

言论自由?

我也说不清究竟有没有,但我个人在工作场合不太敢放飞自我,从聊天的尺度看,我在中国时的尺度大于平均值,但在美国时的尺度小于平均值。基本上,同事之间不太聊政治宗教,尽量避开敏感话题,比如肤色和性取向。女性话题主要讨论女权和女强人励志故事。所以办公室里大家聊的最多的反而是体育了,而且如果本地有比较强的球队的话,大多聊的就是本地的体育。所以要融入,订阅个ESPN频道是必须的。

和老板的关系

上下级不是一个从属关系,管理层更多的是最终决策者的角色。带着大家一起干活,需要做决定时听取意见后一锤定音。下属也可以反对,可以有不同意见,而且很多意见也是合理的。总体来说这里不会有太多的非黑即白,或者说老板的话和想法就是对的,其实大多时候并没有对错,只是取舍,而对于取舍,每个人的角度和观点不同而已。如果下属对老板的决定感到非常不满意,也可以自己另开炉灶做出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的东西。

也因为和老板的关系相对平等,和老板沟通时可以很透明。你可以自由的和老板聊职业规划,半年后或一年后希望去别的组甚至别的公司做什么职位,让老板给意见甚至帮你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比如让你多参与到想要去的组相关的项目中。不用担心会被认为“不忠诚”,因为每个人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工种,来发掘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工作,进一步发展自己,要知道,老板之所以是老板,是因为他们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

One on One

单挑?No no, 但直接翻译成‘一对一’也没有错。北美这边的公司非常盛行这种 1X1 Coffee Chat 文化,你可以有事没事找个同事、上级、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部门的人聊天,打开他们的工作日历,在空白的地方预定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会议,确定好见面的地点即可,可以是会议室,公司楼下星巴克,或者网上/电话会议等。有些比较开放的创业公司,直接找CEO聊也不是不可以。当然,你自己也可能会不时收到相应的会议邀请。说是聊天,其实主要还是和工作有关,比如聊自己在做的项目让对方给意见,或者请求对方的支持,或者仅仅是了解对方的工作建立联系。在北美职场 networking 非常重要,说不定哪天突然飞来一个 job offer,就跟你平时 1X1 和某个组的经理‘有意无意’的提到自己对他们组感兴趣有关。

离职

美国的雇佣关系大部分都以 employment at will 为主,除非关键职位掌握核心和敏感材料,没有什么强约束,公司可以无理由遣散员工,员工离职也不会被各种阻挠。一个正常运作的工作组本来就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包括员工的流动,也信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都可以照样运转。我自己换过一次组,跳过一次槽,过程都非常简单,想马上就走人也问题不大。当然我还是尽量预留了两周的时间做工作上的交接,但我也见过身边的同事昨天还热火朝天讨论项目今天就已经在竞争对手那里的情况。另一个例子是因为这次疫情,我所在的公司不得不每个组至少裁走一个人,于是我见到上午还在会议里的同事,下午在老板公布裁员的消息时已经不在线了,甚是震惊。(美国不少公司裁员会给一个合理的补偿,比如按工作年限给对应数量的月薪。所以如果是老员工,起码还有一些缓冲,可以慢慢重新找工作,如果经济快速复苏可能很快就能找到,有些公司缓过劲来也会优先招回被裁的员工。)

团队活动

非常少。以前在国内体验过的公司工会旅行是不会有的,在北美旅行都是自己和家人一起去完成的事情,当然,单身且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会私下约起。

如果遇到一些气氛比较好的组,可能会组织每周一次的午餐。庆祝一个项目达成了,或者欢迎新员工欢送老员工,会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去 Happy Hour。当然这些活动都是自己出钱。这边的 Happy Hour 基本上就是去一个餐厅或酒吧,各自点一杯酒和小吃,坐下来聊天。因为西式的餐厅没有圆桌,所以经常就是几张长方形桌子拼起来很长的一条,基本上你坐在哪里就是跟对面和左右的人聊了,聊一会起来走动换个位置,找另外三两个人聊。这边不会劝酒,各点各的,喝可乐也可以(而且可乐的话酒保经常不收你钱,给一两刀小费就给你无限续杯了)。

摘自刘扬《东西相遇》中西聚会文化差异

即使是年底的年会活动,形式也和 Happy Hour 差不多,区别只是整个大部门的人会参与,人多,公司也会出钱。有钱的公司请明星来表演,抠门的公司就是租个场地大家随意吃吃喝喝抽个奖了事。

我的部门会在圣诞节前自行组织一个叫 White Elephant 的游戏。每个人买一份礼物,然后随机确定每个人的抽取顺序,轮到你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去抽取那些还没有被打开的礼物,或者选择去‘抢’已经被前面的人打开了的礼物,每个礼物最多只能被‘抢’三次。这个游戏还是很好玩的,特别是遇到很好的礼物大家抢来抢去的时候,比如下面这个坐便辅助器。。。

或者礼物比较有创意的时候 – 比如我有一次参加 MBA 同学的圣诞派对玩这个游戏,有个同学兴奋的打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发现里面是几本我们读书时用的教材,大家捧腹大笑,这个既唤起了共同的‘痛苦’回忆,也幽默感十足。还有一位D同学,把M同学 Facebook 上一张出糗的照片放大比例打印出来用相框裱好,结果这个‘礼物’被A同学拆了,大家笑爆之余,纷纷让A同学和这幅照片合影,也当然不会去抢这个‘礼物’,所以这幅照片就被A同学带回家。更搞笑的是,第二年,A同学把去年他自己和这幅照片的合影打印了出来,如法炮制,结果C同学抽到了,于是又合影,就这样,这一幅套娃式的照片每年出现一次,变成了我们这群人圣诞派对的传承。

以上纯粹是个人经历加道听途说的分享,样本极小,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见闻和感受。

-EN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